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2024-03-29 0 751

获评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长江下游地域少有的延续期间近4000年的核心性聚落

该遗址的发现

为推进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钻研提供了


主要区域、主要期间、主要外延

磨盘山遗址

现存区域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共开掘清算墓葬343座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遗址位于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

坐落于南漪湖的东岸

北有郎川河流过

沟通着长江水系和环太湖水系

正处于现代文明

融东贯西、连北通南

天文节点上

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明

崧泽文明

良渚文明

钱山漾文明

夏、商和西周春秋期间的延续文明沉积

遗址延续期间长,谱系完整

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

丰盛的遗址和器物

展现了长江下游地域先民的生存图景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该玉璜由两段半璜

经过正面穿孔

绑缚绳索,缀分解完整璜体

表现了先民独到的设计感和高明的制玉技术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出土文物

各种仿生形陶器栩栩如生

憨态可掬的家猪

好像在水里享用着阳光浴的水牛

似在南漪湖中畅游的鱼等生物笼统

均表现着先民的生存情味和艺术造诣

专家泄漏

遗址出土的遗物中

网坠和陶觽(xī)

所占比例很高

这象征着先民们或采取

以渔业为主


农业种植、畜牧和采集经济并存

的多样生计形式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纺轮是纺织工具里一种原始的捻线工具

两边有圆孔

可以穿过转杆,组成原始的纺锤

普通出土于女性墓葬中

专家引见

遗址局部墓葬的随葬品只要石器或陶质织网捕鱼工具

说明过后或者曾经具有必定的社会分工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出土的铜斧斧身较长,上部较直

下部内凹至刃部外展

表现出商周期间精深的青铜器水平

该遗址

南京大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钻研所联结开掘

2022年被国度文物局列入

“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形式钻研”

重点开掘名目

中国社会迷信院学部委员王巍示意

该遗址突出特点是文明起因的多样性

磨盘山遗址的开掘


对钻研长三角区域文明早期交换构成推进作用

监制:胡国香

终审:康丽琳 杨侠

记者:刘美子

编辑:王文源 谭慧婷

设计:王宇轩 王艺霖(实习)

学术指点: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考古名目担任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传授、博士生导师 赵东升

道谢:南京大学

安徽省文物考古钻研所

郎溪县人民政府

飞鲤镇人民政府


长江中下游文明有多少年历史

7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有些地区就已开始水稻种植。

隋唐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是朝廷主要的敛赋地区。

【古人类文化遗址】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

近年来发现,约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

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

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

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长江中下游继1975、1976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颗猿人门齿化石(距今约50~100万年)之后,1989年该地区又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至200万年,被认为系人类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属,亦有称为直立人。

属于上述的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还有长江下游安徽和县境内“和县人”头盖骨化石,介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长阳发现的距今约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或古人。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1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四川“资阳人”,已属于晚期智人。

近些年来,云南丽江亦有类似发现。

新石器时期开始于约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征为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发现重要遗存。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

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

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

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为代表。

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

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

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

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

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

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

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西周以后至清代两千多年间,在广袤的长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筑、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窑址等遗迹及遗址。

在长江的上、中、下游,出现了各自孕育、发展、互相影响日趋鼎盛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成为中华文明摇篮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黄河中游区,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带。

南头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湾(下层)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前5000—前3000年),中原诸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继之。

与这一区域相对应的为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集团,从中可以追溯氐羌与华夏起源,并且大致可以肯定继中原龙山文化发展的是夏文化(晋南、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和先周文化(关中)。

炎黄集团起源之地比较接近,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地理的因素分析,这两大集团都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点的亲缘集团。

炎、黄同出少典——有峤氏部落,后世成为异姓的相互通婚的不同氏族与部落。

在黄帝集团的发展中,陕北是极为重要的地区。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

黄帝并非具体历史人物的私名,其陵园所在就表明了陕北在黄帝集团发展中的重要性。

黄帝集团另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地区是燕山地区。

该集团从陕北向燕山地区迁徙的证据已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自渭水下游越过黄河后,沿汾河和桑乾河北上,与燕山以北红山文化在桑乾河及汾河发源的河北张家口地区交汇在一起。

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明曙光的出现。

《国语•晋语》说,黄帝有25子,因母不同而别为12姓(实则是11姓)。

这11姓显然不一定出于同一来源,而是不断融合的结果。

故传说中的黄帝谱系有不同的称号,如「轩辕氏」、「有熊氏」等,说明这些后加入的群体还有自己的图腾,但均奉黄帝为共同祖神和天神。

「黄帝」既是该集团共同奉祀的天帝,也是该集团大酋长所共享的名号。

炎帝又称赤帝,是炎帝部落集团共同奉祀的天帝,也是该集团大酋长袭用的称号。

相传,前后承袭炎帝名号者凡8氏,共530年,最后一位为榆罔氏。

炎帝集团起源之区当为陕西境内渭水上游和秦岭以南汉水上源一带。

其后不断迁移。

炎帝的后裔有姜姓诸夏及姜姓之戎,还包括氐羌。

后发展为共工、四岳和氐羌三大支系。

共工一分为二,即共工和鲧(缓读),说明炎帝集团又有进一步的分化。

共工发展于今豫东及冀南地区,徐旭生具体指出其为辉县境内,范围显然过于偏小。

鲧兴于崇山(今嵩山),发达于豫晋接壤地区。

故此,鲧被认为是黄帝集团的一支系。

四岳,或写作西岳,又作太岳。

其后裔有申、吕、齐、许等国。

申在今河南南阳;吕原在陕西,后迁南阳;齐在山东;许即今河南许昌;炎帝都陈(今河南淮阳)。

大约四岳一支是炎帝的主流。

氐羌则比较复杂,一直处于西北农牧交错地带。

传说中,共工与鲧治水失败后,被天帝殛死,鲧化为黄熊或黄龙;共工化为赤熊。

这与黄帝集团以猛兽为图腾有相通之处。

可见,炎黄两大集团分布的地区内,不仅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相同,文化特点亦有相当的相似处,差别只是地方类型和文化中心的差异。

神话传说上的共同性更加说明两大部落集团的文化渊源相通。

今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东至海,北至无棣,实际是先秦时期济水及海岱地区。

其文化渊源和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发展序列完整。

后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莲岗•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诸文化前后互继。

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神话传说的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相对应,其中一部分与炎黄集团融合,成为夏人、商人的来源之一,大部分则为夏商周时期的东夷先民。

整体上,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应是三代时的东夷文化。

太昊,分布偏北,时代稍早于少昊,它是东方的帝,又是风姓的祖神。

少昊分布与太昊交错重合而稍偏南,以鸟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五年列举有15个以鸟为氏的部落或氏族。

传说中,少昊的后裔有后益、陶、蚩尤和羿等,今莒县是其核心区。

古代人类依黄河而居住,而黄河是古代中国人的集中居住地,数十万年前,诞生了一大堆文明,如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仰韶文化等古代文明

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三个文明发祥地,其文化有何异同

美索不达米亚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

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

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

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

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

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

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佐-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佐-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

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

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黄河文明,是发端于垣曲盆地,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以彩陶为典型器物,跨越母系和父系两个氏族社会的农耕文化。

它以最早在河南渑池黄河南岸台地上的仰韶村被发现而称仰韶文化。

距今大约有8000年至5000年左右。

它与稍晚的发端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长江中游的巫山大溪口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等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范围更广的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也即今天的华夏文明。

它的分布区域达80多万平方公里,它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恒河文明总和的两倍。

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语言文字传承到今天的史前文化。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服务及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发布的源码、软件和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各大资源网站整理而来,仅供功能验证和学习研究使用。

所有资源的文字介绍均为网络转载,本站不保证相关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不保证所有资源100%无错可用,也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介意勿下。

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一切关于该资源的商业行为与本站无关。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源码,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犯你的版合法权益,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355192527@qq.com),本站将立即改正。

本声明为本站所有资源最终声明,所有与本声明不符的表述均以本声明内容为准。

酷酷资源 情感专题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看长江下游地域的文明演进 https://www.leiyjob.com/880.html

相关文章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