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2024-05-30 0 469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据说过,精卫原本是一团体,在海边游玩时,被大海淹没。她特意痛恨大海,不幸逝世后,化为精卫鸟,不时地叼石头往大海里丢,试图把大海填平。

这是一个很新鲜的传说,然而在事实生活中,真的有人不停地往大海里丢石头。

这团体名叫李柏林,来自西南黑龙江齐齐哈尔,他从2007年开局往海里丢石头,陆续丢了158万吨,耗资上亿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一、富二代守业,随便取得千万财产

李柏林往海里丢石头,并不是痛恨大海,而是想应用大海挣钱。过后,很多人都说,李柏林是人傻钱多,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现在他过得怎样样呢?

有信息称,李柏林不只收回了老本,而且每年坐收5千万,特意让人艳羡,他是怎样靠大海挣钱的呢?事情要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

李柏林出世于20世纪80年代,

他的父亲李志刚,是一个做生意的富商。李柏林从一出世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素来都没有忧虑过用钱。

普通来说,像李柏林这样的富二代,特意容易拿钱挥霍,甚至有或者走上失误的路线,然而李柏林并没有腐化。

李柏林从小就知道,父母只管手里有不少钱,但这些钱并不是微风刮来的,而是父母辛劳挣来的。他很珍惜父母的休息果实,不时在致力地向父母学习。

上学时期,李柏林仔细读书,效果不时相对不错,还考上了一个相对有名的大学。

李柏林上大学时,他的父母仍在做生意,由于抓住了一些不错的机遇,他们的财产水涨船高。

李柏林毕业时,他们一家的资产曾经超越了1亿元。李柏林是家中独子,父母辛劳挣来的钱都是留给他的,他哪怕是什么也不干,也能舒舒适服地过一辈子。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然而他没有选用躺平,而是选用了守业打拼。他特意分明,一团体假设混吃等死的话,哪怕是坐拥金山银山也会有花光的一天。

李柏林不想靠父母的包庇过日子,想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父亲很认可他的妥协精气,给他提供了一大笔钱当启动资金。

李柏林预备守业时,股市的行情十分好,然而他感觉玩金融只是一种数字游戏,不如拿钱做实业。

经过细心钻研,李柏林最后选用了房地产行业。2003年,李柏林在秦皇岛跟好友一同接了个房地产名目。


辛劳妥协了三年,27岁的李柏林,经过房地产名目赚了2000多万。

这笔钱十分多,普通人或者妥协一辈子都挣不了这么多钱,然而李柏林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还想继续妥协,试图取得更大的成功。

他经过房地产名目尝到苦头后,本想继续深耕房地产行业,然而一个事情的出现让他扭转了想法。

他的父亲李志刚由于身材不舒适,去医院审核了一下。报告结果显示,李柏林父亲的身材目的多项异常。

医生对李志刚倡导说,你的身材状况很不好,不能再适度劳累,最好休息一段时期。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李志刚感觉,医生的倡导很有情理,于是放下手头的上班,把公司交给其他人打理,他自己则是悠哉悠哉地去了秦皇岛度假。

这时刻,李柏林还在秦皇岛搞房地产,父亲的到来让他颇为异常,然而他没有适度弛缓,由于他曾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算是可以独当一面了。

父亲知道,李柏林由于上班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也没有要求他专门陪伴自己,独自租船出海钓鱼

李志刚在外奔走多年,之前不时在致力上班,很少有放松的时刻。这次租船出行对他来说,也算是一次性相对难得的生活体验。他很快乐,一路上钓了不少鱼虾,还捉到了一些个头颇大的螃蟹。

船长笑着对李志刚解释说,


这里不光有鱼虾,还有很多海参,都是他人专门放出来的,然而不用喂养,海参会在海里缓缓生长,等一段时期就可以捞出来换钱,真是一门好生意。

回来之后,李志刚跟儿子分享钓鱼的阅历,正好提到养海参的事情。

往海里投放海参,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情愿做的人比拟少。大家都感觉,靠大海养海参危险比拟高,很难管理效果,更情愿做一些比拟稳当的事情。

李柏林之前由于做生意总是东奔西走,他知道山东和辽宁等地有人在养海参,然而没有想到秦皇岛这边也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他原本对养海参没有太大的兴味,这一次性听父亲谈起,他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发生浓重的兴味,有了改行养海参的念头。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二、租赁上万亩海域,往海里少量丢石头

说来也巧,李柏林这边刚有养海参的念头,就收到了一个信息。河北抚宁县为开展经济,拿出一万多亩海域地下招租。信息传出后,惹起了很多人的留意,李柏林就是其中之一。

他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立刻参与了抚宁县的招租名目。竞争的人不少,然而李柏林并没有畏缩,他经过层层比拼,


最终以800万元的多少钱,租下了抚宁县的一万多亩海域 租期是30年。

平均算上去的话,一年是20多万。这笔钱对普通人来说很多,然而对李柏林这样的富豪来说,这样的多少钱其实并不算高。李柏林竞标成功后,很多人感觉他是在花冤屈钱。

养海参须要往海里投放一些礁石,繁难海参依靠。他人饲养海参时,普通都是选用浅水区,淡水的流动性不是特意强,只要要投加大批的礁石,就能反常地放养海参。

李柏林租下的一万多亩大都是深海区,只管更适宜海参生活,然而很难建造适宜捕捞的养殖区。


往浅水区丢石头,很容易就能沉积起来,然而往深海区丢石头,十有八九会被淡水冲走,必需投加少量的石头,才干无时机沉积起来。

李柏林终年做房地发生意,对养殖海参的事情并不是特意相熟,只是知道养殖海参的大略原理,有很多细节并不分明。

身为大老板的他,并没有不时端着架子,每次发现疑问的疑问都会谦逊向他人求教,争取把疑问的中央弄明确,相对不会疑问装懂。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由于总是谦逊地向他人求教,原本就很痴呆的李柏林,迅速把握了很多养海参的常识,也知道了海参养殖户往海里投放石头的秘诀。

普通的养殖户,会用开掘机一点一点把石头送到船上,而后再一点一点丢到海里,既费时又费劲,效率很低下。


比拟有阅历的养殖户,会用一种不凡的投石船。这种船的底部,可以自在关上,放在船里的石头,很容易就能掉进海里,比一点点往海里丢石头繁难多了。

李柏林曾近距离观察过一个养殖户的船,它的长度只要三米左右,每次只能带一点石头,必需往复很屡次,才干在浅水区堆出一块适宜养殖海参的区域。

这样的船造价不是很高,适宜普通的养殖户,然而不适宜李柏林这样的养殖小户。

他之前可是租下了上万亩海域,要是用这种小船一点一点投放石头的话,会消耗少量的时期,重大影响上班效率。

李柏林租下那片海域时,就曾经做好了相应的方案,


他想在5年之内成功投放,而后尽快成功盈利,把前期的投入尽快捞回来。

假设用普通养殖户的小船投放石头,5年之内他必需无法成功投放,必需想方法提高上班效率。

李柏林跟父亲商量了一下,父子二人很快就达成分歧。他们经过多方探听,在河北的一家造船厂,重金延聘了一位工程师,让他帮助设计大型投石船。

设计师仔细担任,设计了一套很好的方案。父子二人很满意,立刻让人建造投石船。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辛劳忙碌了一段时期,

他们以400万元的老本,建造了两条大型投石船。

不过,他们没有间接开船启动投放,而是先找了一位对陆地颇为了解的专家,用卫星定位系统启动区域挑选,在适宜的中央做标志。

这样的话,可以愈加容易地启动投放,愈加高效地在海底建起一个适宜养殖海参的区域。

养殖海参的产量,跟堆放在海底的石头亲密关系,石头沉积得越高,海参的生活面积越大,可以更好地生长,养殖户也能由于产量的不时参与,获取更多的报答。

李柏林综合钻研后,确定了详细的投放位置。


这个中央水深大约是15米,距离岸边9海里。很适宜海参生活,也容易启动打捞。

李柏林刚往海里投放石头时,投放一吨的多少钱,大略是60元,他方案往外面投加大约1亿元的石头。

假设顺利成功投放的话,5年之后海参就可以上市售卖,只要要一两年,他就可以收回前期投入的老本,以后就是纯赚。

在他看来,这笔交易十分划算,假设能够做成的话,甚至或者比房地产还要挣钱,所以他对这件事十分注重,不时十分等候投放成功。

他每天跟着投放石头的船只在海上漂泊,天天都是风餐露宿,很多时刻,吃饭和睡觉都在船上,只要真实累得不行的时刻,才会上岸休息几天。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三、保持多年,资金链行将断裂

由于总是在海上飘着,李柏林无法防止地耽误了房地发生意。他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两个都想做的话,或者两个都做不好。经过再三思索,李柏林选择彻底丢弃房地发生意,分心做海参养殖。

截止到2008年4月,


李柏林在海底投放的石头,累计加起来有50万吨。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数字,50万吨石头堆在陆地上的话,甚至可以堆出一座小山。

他感觉,曾经投放了足够多的石头,开局购置海参苗,往外面投放。

海参和鱼只管都算是水产,然而投放海参和投放鱼是两回事。养殖户投放鱼的话,间接洒出来就行,然而投放海参不能那样做,须要潜水员亲身下海,把海参放在海底的石头旁边。

海参会把这些石头当成寓居场合,它们会用吸盘牢牢地吸附着礁石,往常吃物品也不会四处跑,只要要一点辅油物和海藻就能不时生长。

李柏林为了尽快收回前期的投资,一下子洽购了上万斤海参苗,同时雇佣了十几名阅历丰盛的潜水员,让他们帮自己投放海参苗。

潜水员依照李柏林的要求,带着专业的潜水设施,

潜入海底后,迅速到来李柏林指定的区域,然而他们没有发现投放的礁石,一块都没有看到。

这是怎样回事呢?没有礁石的话,他们就算是投放了海参苗,也会被淡水冲走,无法为李柏林发明一点报答。

潜水员们都感觉,李柏林给的位置不正确,趁着氧气还比拟短缺,急忙上岸找李柏林说明状况。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李柏林自己也很疑惑,他在海上忙活了一年多,前前后后投放了50万吨石头,这可都是实打实的物品,他亲眼所见,无法能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故弄玄虚,怎样或者一块石头都没有。

难道说,都被淡水冲走了吗?李柏林知道,淡水或者会冲着一局部石头,然而50万吨石头无法能所有都被淡水冲走,必需可以留下很多。

他坚信,自己投放的石头,就在指定的位置左近,只是在投放的时刻,被淡水冲得偏移了一点。为了证实这个猜想,他又让潜水员们下海检查状况。

潜水员们再次下海后,借助潜水设施四处寻觅。


他们在海里四处寻觅了一段时期,最后在距离指定位置不远的中央,找到了少量石头。

这些石头应该是李柏林之前投到海里的,它们没有齐全沉积在一同,看起来有些散乱,容易被淡水冲走。

这些石头可都是李柏林用来盈利的消费资料,假设都被淡水冲走,那他可就太亏了。

为彻底处置这一疑问,李柏林苦思冥想。最后,他想出了一个看似天方异谈的方案,既然间接投放容易被冲走,那就罗唆在海里建造一座石墙。

如此一来,应该可以有效抵制淡水的冲击,可以投放更多的海参,以后挣更多的钱。

实践过去说,确实是这样,然而实践操作起来特意费事。淡水不时在流动,想要在海底建造石墙,必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由于曾经过去了两年,各种商品的多少钱都在大幅度下跌。以投放石头为例,


李柏林之返回海里投放一吨石头只要要花60元,只过了短短两年,投放一吨石头的老本,就飙升到了100元,下跌幅度大的惊人。

即使如此,李柏林还是选择,再次参与投入,往海里投放更多的石头。他保持以为,前期的投入越多,后续的产出也就越大,假设不舍得投入的话,或者须要很长很长一段时期才干获取报答。

李柏林惧怕夜长梦多,不想等候那么长时期,不论他人如何看待,他还是选择在海里建造石墙。父亲很允许他的想法,拿出更多的钱帮他做事业。

李柏林一边往海里投放石头,一边找人投放海参,保持了几年,

他手里的积钱越来越少,不只花光了自己的积存,还把父亲辛劳打拼多年的老底也投了出来。

前前后后加起来,李柏林花了上亿元,那片大海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不时地吞噬李柏林的财产。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四、为借钱四处奔走,靠捞海参转危为安。

眼看着资金链就要断掉,李柏林着急了。假设得不到足够多的资金,他保持多年的事业,很或者半途而废。

他不情愿丢弃,失望地感觉,自己行将成功。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找人帮助,试图借用一些钱周转。

他之前做房地发生意,混得风生水起时,很多银行主意向他抛来橄榄枝,经常派人殷勤地问他,要不要存款?

过后,李柏林手里还有很多流动资金,没有太大的资金需求,不须要经过银行少量存款,所以没有跟银行亲密协作。


现在他真的须要用钱了,银行却不情愿把钱给他了,惟恐收不回来。

李柏林接连跑了好几家银行,没有获取一分钱,这样的落差,让他十分舒服。

李柏林的奶奶,知道孩子的遭逢后十分心疼,拿出了7万元,允许他的事业。

这是老太太留了很多年的积存,不时都不舍得花,现在孙子遇到了艰巨,她明知道这笔钱或者帮不上大忙,但还是所有拿出来,宿愿能帮他减轻一点压力。

奶奶的鼎力允许,让李柏林十分感动。原本还有一些丧失的他,致力地调整心态,踊跃低空对艰巨。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在这之后,李柏林又接连跑了一个月,他跑遍了自己感觉有宿愿的银行和机构,但还是没有获取资金。

李柏林被逼的真实没方法了,做出了一个选择,

求人不如求己,既然他人都不情愿借钱,那就把海参捞出来,看看能换多少钱。

李柏林的第一批海参,是三年前投放的。时期,他一次性都没有打捞过,不知道海参长得怎样样。

为了解开这个困惑,李柏林让一个潜水员带着水下设施到海底拍摄视频,而后捞一些海参过去当样品。

潜水员的举措,很快潜入海底后,只用了很短的时期,就找到了投放海参的中央,顺利地成功拍摄上班,还带回来了好多只海参。

被潜水员带回来的海参,看起来很瘦小,至少都在半斤以上。即使是不太懂行的人,也能看出来,这样的海参质量很好。

李柏林对此十分满意,专门请了一位专家帮助鉴定。专家细心钻研后得出论断,李柏林投放的海参,


只管是人工培养的幼苗,但它们都是在海里自然生长的,跟自然的海参相比,简直没有差异。

这样的海参价值极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李柏林为防止资金链彻底断裂,让人大规模捕捞海参。

他还没有成功捕捞上班,一些信息灵便的经销商就跑了过去,近距离检查海参的状况。经销商们对这些海参很满意,基本上是有多少要多少。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期,

李柏林就卖掉了5万斤海参,累计开售额高达900万,彻底处置了资金疑问。

李柏林拿着这些钱继续购置海参苗和石头,不时往海里投放。在他看来,自己承包的这片海域,曾经变成了一个海底银行。

他往外面投放的鱼苗和石头,以后都会转化成现金,能让他的生活越过越好。

其实,李柏林承包的海域,不光可以消费海参,还有少量的鱼虾和螃蟹,这些海产品也能为李柏林发明少量的支出。

有人曾启动过统计,李柏林承包的海域,一年可以捞出来30万斤海参,行情比拟好的时刻,一斤海参可以卖180元。

按这个数据计算的话,李柏林光是卖海参一年就可以坐收5000万,再加上其余的海产品,他每年的收益只会更高。


从结果来看,他现在的投资,齐全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李柏林的大获成功,不只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让那些曾经讥笑他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他用实践执行证实,自己的判别没有错,他靠服一切艰巨,在他人都感觉没戏的状况下,靠着行之有效的方案逆转形势,赢得了可喜的报答。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有人感觉,李柏林只是一个运气比拟好的人,他能取得成功,是由于他的终点比拟高,获取了家里人的鼎力允许。普通人就算是有他那样的想法,也没有上亿元去挥霍。

也有人感觉,出身比拟好只管是李柏林的长处,然而也不能因此彻底否认他的致力。

他为了成功养殖海参,在海上漂泊妥协了一年多,从建造船只到投放海参,每一个过程他都介入了,他并不是一个坐着收钱的资本家,而是一个真正敢打敢拼的企业家。

5年的漫长投资期,没有一点报答,这对大局部人来说,都是一段十分煎熬的光阴,然而李柏林最后熬了上去。他没有由于外人的质疑扭转想法,这份毅力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

你对李柏林的事情如何看待,欢迎留言说出你的观念。


十个与黄河有关的谚语,成语,俗语并解释意思(意思短点,别太长)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不到黄河心不死 跳到黄河洗不清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中流砥柱/砥柱中流 鲤鱼跳龙门 泾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俟河之清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

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

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

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

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

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

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

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

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

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

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

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

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

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

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

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

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

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

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

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

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

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

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

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资源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

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

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

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

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

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

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

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

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

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

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

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

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

”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

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

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

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

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

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

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

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

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 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 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 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 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 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距彭州市区10多公里的红岩镇,大面积房屋倒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

第一次冲进教室 抓出两娃娃就跑12日,13∶50—14∶30是红岩镇小学下午第一节课。

在幼儿园大班,来带课的34岁女教师周汝兰吩咐学生们在教室里睡觉或写字画画。

14时28分,房屋开始强烈颤抖。

“快往门外跑,快!”意识到地震来了的周汝兰惊慌得大吼。

班上学生都是4-6岁的幼儿,吓得大哭起来,教室里一片混乱。

“快跑啊!”周汝兰抓起两个学生就往小操场上跑,一些年龄稍微大点的学生也跟着她跑。

剧烈的震动,使灰尘变成浓烟笼罩着整个学校。

周汝兰叫已经跑出来的10多个学生蹲在小操场上,就又跑进教室。

她见孩子们在教室门口形成拥堵,赶紧理顺他们出门顺序,又一脚踹开后门,看见吓得直哭的小娃娃,左手提一个,右手抓一个,跑到小操场。

第二次冲进教室 摇醒睡觉的娃娃短短十几秒里,地震越来越厉害。

街上的房子开始倒塌,教室屋顶的瓦片在周汝兰头上哗哗作响。

她又冲进教室,看见三个学生居然还在睡觉。

急红眼的她奋力摇醒睡觉的学生,又抓了两个学生朝外跑。

第三次冲进教室 抢救三个哭娃娃当大多数孩子已经成功转移到操场上时,整个红岩镇已是地动山摇!房屋坍塌声不绝于耳。

“不好,教室里还有学生!”周汝兰隐隐看见教室里还有三个小孩子趴在课桌上哭泣,又迅速冲进教室。

当她第三次冲出教室时,已经疲惫不堪。

第四次冲进教室 还差两人在哪?最后,周汝兰双脚发软地站在操场清理人数。

“52人?不是54个人吗?”周汝兰第四次冲进教室。

此时教室里能见度相当低,周汝兰只得在教室大喊:“还有人吗?”“周老师快出来,今天有两个学生请假了!”直到该班班主任杨老师赶来,周汝兰才从教室里跑了出来。

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不禁涌了出来。

周老师的女儿 我支持妈妈抢救弟弟妹妹们周汝兰是小学4年级2班的班主任,当时是临时抽调到幼儿园上课,地震时,她没呆在自己班上孩子们的身边,心里很愧疚,幸好大家都平安无事。

周汝兰告诉记者,在抢救幼儿园的小朋友时,她连女儿也顾不上多想。

当晚7时多,周汝兰才见到女儿何玲宇。

“妈妈回家张口就问学校有没有学生出事,后来才问我的安全。

”何玲宇略显委屈,却懂事地表示,“但我不怨妈妈,我支持妈妈抢救弟弟妹妹们!”“灾难发生后,周汝兰老师一直在学校坚守岗位。

我们学校接收了300多名灾民在学校操场搭建帐篷临时居住,周老师每天都到现场帮忙。

”学校校长陈显斌介绍说。

记者想让周汝兰老师谈谈她当时的感受。

“没什么,比起抗灾一线的同志们,我差远了!我还要去看看另外几个孩子。

”周汝兰微笑着离开了。

《成都晚报》

今年47岁,在韶关一公司工作10年,社保买了6年,现在得了大病,可能无法工作。好心人给我出下注意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吴显才,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谁让我是‘管得宽’呢。”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1.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多元。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至今,资产总额达到5.9亿元、产销额12.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任凭谢方珍拼死拼活地劳作,起早贪黑忙碌,这个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药费还是难以为继,不久她家已欠债3万余元。为了挽救这个在绝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带夫携老出嫁。她惟一的条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须带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就这样,2005年她带着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给了与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彭道俊加入这个家后,共同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如今彭道平的身体状况稳定,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现在的丈夫彭道俊对谢方珍重情重义的举动十分钦佩,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妻子而骄傲。谢方珍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服务及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发布的源码、软件和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各大资源网站整理而来,仅供功能验证和学习研究使用。

所有资源的文字介绍均为网络转载,本站不保证相关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不保证所有资源100%无错可用,也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介意勿下。

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一切关于该资源的商业行为与本站无关。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源码,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犯你的版合法权益,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355192527@qq.com),本站将立即改正。

本声明为本站所有资源最终声明,所有与本声明不符的表述均以本声明内容为准。

酷酷资源 情感专题 西南小伙往海里丢158万吨石头 现每年坐收5千万 2007年 https://www.leiyjob.com/1929.html

相关文章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